題記:
當靈魂不得安寧的時候,活著,無疑是一種煎熬
―――――卡夫卡·陸 kavkalu
從來無法想象有人會以薩蒂《裸體舞蹈》的音樂去描繪一場道德的殺戮。
從來沒有想到有人將死者的微笑凝固,讓所有的生者陷入存在的荒謬里。
但是,那個韓國人做了,在某種程度上他比法斯賓德更冷酷。
只要有著男根就必然有著尋找泄口的人,援助交際發(fā)端于日本,到了21世紀它成為全球的普遍問題。男性壓力的增加同時也擴增了他的自卑,于是向少女尋找慰籍,看似征服事實上卻是對自己地位對等的迷失。
網絡為寂寞和饑渴的人找到了尋求認同的方式,網絡讓生命的溝通成為了瞬間的可能,可是,網絡同樣是魚龍混雜的,每個人在夜色里尋找的東西不太一樣。
倚雋和潔蓉是一對搭檔,她們?yōu)榱藞A去歐洲的夢(歐洲,又是一個關于自卑的指射)而在網絡尋找獵物,提供援助交際。潔蓉接客,倚雋充當馬仔。
那個叫潔蓉的女孩子,長的甜甜的,純純的,那些內心自卑、猥瑣的咸濕佬喜歡的類型。
少女只有一次開門的機會,每個少女都對此充滿憧憬,在那小小的刺痛之后,生命從此老去。
【Vasumitra】你知道佛的原身嗎?
女孩說:任何一個和Vasumitra睡過的男子都會變成虔誠的佛教徒。
舍生取義這是佛的見地,觀音萬千面目有一相就是妓女態(tài)(可見中國佛教典籍《五燈會元》),女孩,雖是托詞卻也正是以她們肉身喚起了那些臭男人對存在的認同,緩解了他們本質的自卑。
金基德從來不想訴說傳統(tǒng),他依然以花季少女的故事給眾人上一堂道德的課,所以在整部影片里裸戲極少,而潔蓉關于男性救贖的話語,想必對每個心藏非分之想的男人有所觸動吧。
潔蓉在男人身上謀財,在她的臉上浮現的卻是一種宗教般的救贖情緒,金基德讓一個孩子的肉體承擔了拯救的重責,從而也鄙視了所有毫無肩膀的男性社會。
倚雋和潔蓉在浴室里的場景純潔毫無色情,它體現了孩子們內心的真實,當她們成為援助交際的時候,我們首先看到的理應是社會責任對他們的缺失。她們互相慰籍尋找著勇氣和支點。
只要細致觀察,我們就能發(fā)現金基德的影片鏡頭有著深層的含意,那只被隨手揚棄的豬手,為少女的惡死留下了基調,生命就是這樣的簡單,當放棄發(fā)生時,一切便順理成章。同樣十字架代表著上帝,可是上帝你看到了你身邊那兩個花季少女了嗎?
倚雋的母親病故了,父親是個警察,繁忙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忌家里的孩子,此刻,他對倚雋所發(fā)生的一切一無所知,導演細致描繪了父親對孩子的愛,在薩蒂的音樂里,有著陽光般的暖意。
可是,這樣的關心實在太少,生命永遠有著兩難的境地,80年代中國張良導演的《少年犯》同樣提出了這個問題。
孩子在懵懂里奉出肉身卻不明白所有的越軌都有著殘酷的代價,警察的臨檢止住了他們斂錢的步履。
而為了脫逃的跳越將你的對應亦走上了不歸的路,金基德在展示死亡的時候一貫是冰冷的。
這是令人不堪的剎那,花季少女潔蓉重重和大地相觸,暗紅的血慢慢滲出,可是,她的臉上一直凝固著奇怪的笑意,這將停留在你的腦海里一輩子。導演將潔蓉設計成至善是有用意的,她其實可以和倚雋重疊,因為倚雋和她的對話更像是靈魂的喃喃自語。
死亡讓一切變得生硬,金基德更將這份悲劇擴展成對生命的反思。每一個人都會對潔蓉死前神秘的笑意作出回答。而我認為這個場景有著濃重的宗教意涵,一種超越生死之相的意涵。
一個人必須經歷一次愛的震顫才能安詳地死去,潔蓉最后的心愿是見到她所心儀的一個和她發(fā)生過關系的作曲家,他卻不愿前往,為了完成潔蓉的心愿,倚雋只好委曲求全和他發(fā)生了關心,導演此時已經將潔蓉的靈魂附在了倚雋身上。出門的一刻,那個男人依然慢條斯理清除著車上的污痕。
與生命比較,什么才是珍貴的,導演以這一細節(jié)毫不留情將人性的冰涼暴露在觀眾面前,讓我們觸及城市的寒。
一具再也無言的小小尸體以拈花一笑式的微笑將生命的故事帶向天堂。而活著的倚雋將開始了她的救贖之旅。
死了,這是這個段落的結語。
【Samaria】施洗者圣約翰的城市
一個離去,一個活著,誰能講活著是一種幸福?!
當靈魂不得安寧的時候,活著,無疑是一種煎熬,倚雋完成了角色的轉換,她成為了那些咸濕者的施洗人,還錢的本身是靈魂的歸依,帶著救贖的愿望。這個段落無意是圣歌式的。
她告別金錢交易的本身其實是以自己的言行充當了他們的引路人,只有面對純粹和善意人類才會審視自我丑陋的靈魂。
導演以化妝的場景來表述角色的間離性,如同一個神性(化妝)的我扮演帶著宗教感的“超我”角色?;糜X里潔蓉的揚手其實代表著一種接力,而拯救的意義升華為靈魂的拯救。
當倚雋還錢的中年男人并言說謝謝的時候,那個咸濕的男人的靈魂受到了觸動,這一刻他同樣得到了拯救。在他打電話給自己女兒時候他重新找到了靈魂。
一個個被劃去的名字是劃去的宿債,同樣那些卑微的男人們此后也會重新面對生活,畢竟,人,大多數人是有著人性和內疚感的。
從潔蓉的死到倚雋固執(zhí)的做著一個施于者的角色,影片其實寓意十分明確。它構成了人魂魄的涅磐之浴火再生。從卑微的肉身欲求到對利的割舍,倚雋成就了自己。
【父親】圣母和世界末日
作為警察的父親,偶然發(fā)現了女兒的秘密,他無法和女兒溝通,也沒有辦法讓一切回到正軌,他只能報復那些骯臟的男人來發(fā)泄痛楚和無奈,導演對此以其中一個咸濕佬受不了自己對自己丑行的審視和無法面對家人而選擇了跳樓自殺。
金基德,只讓一灘污血和震碎的眼鏡完成了對這種丑陋行為的道義審判。鏡頭十分簡潔,點到為止。
男人永遠不會有著圣母的寬懷,他們總是以暴制暴,最終都是不歸。
因為憤懣和絕望,殺戮成為平衡的極端方式,不管是有意無意。
【Sonata】金基德的靈魂奏鳴曲
金基德似乎喜歡設置兩個結尾讓觀眾進行擇選,我本人傾向于那個夢境的結局,一個瓷碗破碎了,就讓它消失吧,那種營造出來的未來是經不起現實的陰雨的。
對于我,影片已經在薩蒂的音樂里結束,在這樣詩意的音樂里聽任導演處置了那個叫倚雋的女孩。
這樣直指人性的題材是有理由獲得銀熊的。
當女性以自己的身體承擔現世的壓力,本應該理性支撐其天空的男人你有干了什么?
薩蒂的音樂里,靈魂的漂流。
【注一】Samaria:撒瑪利亞巴勒斯坦中部一古城,位于現今約旦的西北部,該城作為以色列北部王國的首都建于 公元前9世紀,又稱 撒瑪里亞,于721年被二世征服,2世紀時被希律一世大帝推毀并重建,據傳說施洗者圣約翰埋葬于此
【附錄:影片資料】
《撒瑪利亞的少女》韓國2004
【導演】金基德
【演員】李烏、康吉敏 、申民軍
【簡介】倚雋和潔蓉是高中生,為了儲錢,做了援助交際,潔蓉賣淫,倚雋是她的經紀人。一日,因為警察的檢查,潔蓉從窗戶跳下,死亡。倚雋失去了好友,她按照潔蓉留下的通訊錄找到了那些男人,是為了好友報復他們,當她做偵探的父親發(fā)現她賣淫后,痛苦而憤怒的他,并沒有當面責備女兒,而是跟蹤光顧女兒的嫖客,毒打他們并且殺死了其中的一個。最后,父親勇基和女兒倚雋來到鄉(xiāng)下,祭奠倚雋母親的墳墓。在這里,導演金基德設置了兩個結尾,讓觀眾受到了震撼
【片長】95分鐘
【定級】18
【獎項】54屆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銀熊獎
獨立影評人:卡夫卡·陸
2004年5月14日 星期五 23時56分 風雨中 寒鴉精舍
此文首發(fā)于網易
【原創(chuàng)作者版權保護聲明】
本文著作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kavkalu(卡夫卡·陸)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私自轉載,以免承擔不必要的法律后果。除本人署名發(fā)布的壇子外,不希望其他相關論壇用于商業(yè)目的轉載。若需轉載,須知會作者。
聯(lián)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這篇影評有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