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劇評可能有劇透
這是一部拍得很像小說的電視劇——無怪乎它的改編小說版幾乎與原劇全無區(qū)別。它提供的細節(jié)是我見過最豐富的,而且它有一種閱讀感:當我看演員的表演時,我在不由自主地讀每個人的表情,讀每個場景的細節(jié),讀氛圍——而所有這些都能毫無困難地直接化成具體文字。這肯定不是一部輕松的電視劇,移開眼睛幾分鐘就會錯過一些東西;它的節(jié)奏極為緊張,基本上二十集里面每一集都在翻盤,每一條線索都會指向新的方向。所以不到最后一集(嚴格地說是倒數(shù)第二集的結尾),幾乎沒有人能認定那個兇手。
我大概數(shù)了一下,被當作兇手或者重大嫌疑犯的人一共出現(xiàn)了6個,隱瞞證據(jù)誤導了調查方向的人除了那6個嫌疑犯還有6個,在競選這條線上爾虞我詐的政治紛爭里,被當作辦公室間諜的人除了嫌疑犯還有4個,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部劇會給人每十分鐘就神展開或者推倒重來的印象。
當然,它也并非十全十美。追求極度復雜的案情最后必定會漏掉一星半點未能交代清楚,而且難免會有幾次“這事兒你當時怎么不說”的情況出現(xiàn),但我覺得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不產(chǎn)生矛盾或bug。能夠把劇本寫到這個地步,我覺得已經(jīng)相當相當不容易了。到最后一分鐘,它仍然能讓觀眾驚訝。
還有一點我很喜歡,就是劇情不是一味直線發(fā)展的,案件調查遵循某種節(jié)奏,在適當?shù)臅r候出現(xiàn)反復,達到一種螺旋上升的效果。懷疑A,推翻懷疑;懷疑B,推翻懷疑;懷疑C,推翻懷疑;最終被推翻的證據(jù)累積起來導致再次懷疑A,等等。這樣的螺旋結構同步出現(xiàn)在好幾條線上,并彼此交纏,又加深了那種“時刻不能移開注意力”的觀劇緊張感。
另外它對觀眾智商的態(tài)度是很尊重的,基本上沒有把觀眾當初心者對待??吹揭粋€證據(jù),警察馬上就進入下一步的行動;出現(xiàn)一個危機,警察馬上就有正確的處理辦法。他們的推理和直覺反應進行得如此之快,觀眾往往是隨后才理解為什么這么做。只有最終兇手的揭露是略微放緩了的,觀眾可以和警察一起看出線索逐漸指向誰。
但以上并不足以使它成為一部神片,它最成功的地方仍然在于人物塑造,在于深度、深度和深度。
(以下涉及部分劇透,沒有看過的最好不要繼續(xù))
我常常覺得,無論電視劇也好,小說也好,塑造一個有魅力的角色是容易的,難的是始終保持這個角色性格的一致性。寫著寫著就走樣了,或者演著演著就不是那個人了,這種悲劇實在是看了太多。情節(jié)可以神展開,但人物千萬不能——但又有什么攔得住雞血上頭萌點爆發(fā)或者突然不在狀態(tài)的作者呢?
(當然,某些動不動就從里到外重生一次的角色可以不在此列……)
所以我非常欽佩編劇的意志力。這部劇里每一個較為重要的角色,性格都是連貫、一致和完整的。他們的感情互動,也同樣是持續(xù)、深沉而現(xiàn)實的。這是一種克制,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成熟認知。所以我們看到父親仍然手刃了兇手,盡管之前他已經(jīng)因為錯打了另一名嫌疑犯而短暫入獄;女主角的男友一次一次容忍她的失約仍然沒有像狗血電視劇那樣隨便出軌;市長候選人不斷掉進“政治理想主義”的坑里,但最后仍然撥出了那個代表良心的電話。沒有人是可以輕易被改變的,沒有什么關系是那么簡單就可以打破的,不是在短短二十天里,不會因為被卷進突如其來的災禍。
所以沒有圣人。每個人的弱點都坦蕩地呈現(xiàn)出來。差不多每一個角色,都有過讓觀眾很氣憤或郁悶的時刻,會想要攔住他/她,說“你這樣有意思嗎?”——是的,這是錯的,但這是我的堅持,我面對世界的方式。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人,一個是女主角Lund,一個是政客Hartmann。Lund在99%的時間里都沒有表情,真的沒有。她平靜得讓人望而生畏。那種永不回頭的堅持,不辯解,不猶豫,不妥協(xié),沒有時間后悔,推開關懷和愛,拋掉遺憾和眼淚,一意孤行。很多時候我覺得她根本就是一種中了邪的狀態(tài),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把兇手找出來。當劇集結束時回顧整個案件的破獲過程,其實她一步都沒有走錯。她做出了最快的判斷,尋找著最正確的方向,幾次失誤都是因為證據(jù)上的巧合以及關鍵證人的缺失或隱瞞。但是如果她慢一些的話,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事情的發(fā)生呢?我想或許是可以的,但我覺得慢下來的話,她才會崩潰。
所以我也不知道那些悲劇,尤其是受害者家庭的悲劇算不算她的一份責任。(Meyer的悲劇我更容易歸類到“意外”里面)我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警方辦得太快是錯,太慢也是錯;和家屬溝通是錯,不溝通也是錯”的無奈感。為什么要把這一家人的傷口反復撕裂的過程如此清晰地展現(xiàn)給觀眾呢?為什么我們的反應不是流淚而是默默地將手按在胸口呢?或許仍然是因為……現(xiàn)實主義是最大的人道主義。
另一個人是Hartmann,我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他,然后我意識到我喜歡的其實是他的幼稚。理想主義的政客在影視劇里往往非常沒有說服力,但我真的覺得Hartmann太有魅力了。他不是不玩手段的,但他的“狠”總是太孩子氣——你出局,你出局,你也出局!我不信我不能一個人玩,不信我改變不了這一切。他做了很多身為政客絕對不該做的事,也有著多疑、沖動和突如其來的軟弱。當他坐在監(jiān)獄的會客室里,半邊臉對著陽光,聽別人平靜地敘述他不顧一切想要隱瞞的秘密,看到他的驕傲一點點粉碎,就是我真正記住這個人的時刻。
還有一段我也一直記得。在電視辯論開始前,老市長半是陰狠半是誠懇地對Hartmann說:我們是一樣的人,區(qū)別只是我知道這一點,而你不知道。但在最后,躺在病床上的老市長終于承認:也許你是不一樣的,也許世界已經(jīng)不太一樣了。但你仍然要面對你的污點。sleep on it. live with it.
所以我很喜歡故事的結尾。他成功了,但他已經(jīng)明白身邊所有人和他的理念都不同。他注定要背著更重的包袱,面對更深的孤獨。也許他走不了太遠就會“成熟”起來,但我希望他可以堅持得更久一些。
【順便發(fā)個下載:http://www.douban.com/note/19021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