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的故事之萬事如意》是由趙寶剛執(zhí)導(dǎo),馮小剛編劇,葛優(yōu),呂麗萍,侯耀華,呂齊,張瞳,童等明星主演的喜劇,電視劇。
雜志社為慶祝新春舉行聚會,一向吝嗇的老劉決定私掏腰包宴請同事,結(jié)果引發(fā)余德利/李東寶/戈鈴?fù)嫘Σ聹y?! ‰s志社的編輯們匯聚一堂圍在桌邊包年夜餃子。余德利的笑話令大家捧腹大笑,李東寶的大肚餃子也讓大家大開眼界,戈鈴的懵懂生活更叫人拍手稱絕,嬉笑之后余德利決定替每個人完成一個心愿,結(jié)果陳主編和牛大姐等人都各得其所,只有李東寶落了空,李東寶一見余德利不準(zhǔn)備宣布,要把這種“不明不白的關(guān)系”多保持幾年,這股傻勁兒倒也透出一種執(zhí)著,戈鈴不由被他打動,抬起沾滿面粉的手在李東寶臉上輕輕一撫……這時,一個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大腕”出現(xiàn)在了眾人面前……
《編輯部的故事之萬事如意》于1997-02-06在首播,制片國家/地區(qū)為中國大陸,單集時長40分鐘,總集數(shù)3集,語言對白普通話,該電視劇評分7.8分,評分人數(shù)2372人。
曾宇杰,關(guān)鈺喆,趙黛溪,鄒德江,鄭拓疆
鄭曉龍想了一個創(chuàng)意,就是要把港臺賀歲片的概念移植到國內(nèi)來,拍一部賀歲電視劇放在春節(jié)期間播出。想來想去,幾個人一致認(rèn)為,續(xù)寫兩集《編輯部的故事》成功的把握性更大一些:一是喜劇,二是大腕云集,三是觀眾對人物熟悉,不用從頭說起,四是很多觀眾一直對《編》劇的續(xù)集翹首以待。編劇的事落在了我的頭上,同時曉龍還對我委以重任,負責(zé)召集原班人馬。我用了三天琢磨,十天寫完了劇本,起了一個非常喜慶吉利的劇名:《萬事如意》。
1996年11月的一天,在事隔六年后,《編輯部的故事》的原班人馬如約到齊,魚貫走進香山攝影棚。眾人望著依照原樣搭建的“人間指南編輯部”,感慨時間無情,似水流年。李冬寶、戈玲、余得利、牛大姐、劉書友和總編老陳,紛紛沉默著坐在自己原來在劇中坐著的位子上,很長時間沒有人說話。劉書友和牛大姐看上去還是原來的樣子,李冬寶和戈玲卻已經(jīng)不再年輕。難得的是,百分之九十的工作人員也是原班,大家相見格外親切。趙寶剛導(dǎo)演走進來,還是老習(xí)慣,耳朵上別著根鉛筆,手里拿著劇本,看得出來他也很動情,愣了一會兒神,喊了一聲:給燈。布景上吊著的燈全部亮起來,寶剛說:對詞?,F(xiàn)場安靜了,那一刻我驀然發(fā)現(xiàn),寶剛已經(jīng)人到中年,兩鬢雜生出許多白發(fā)。我站在暗處,看著熟悉的場景和人物,聽著熟悉的臺詞,恍若時光倒流。我的嗓子眼兒一陣陣發(fā)緊,我想如果把這一幕拍成紀(jì)錄片,其感人的力量要遠大于絞盡腦汁編出來的劇本。我輕手輕腳默默地走出攝影棚,一個人坐到化妝間里,化妝間里每面鏡子前都亮著一圈明晃晃的磨砂燈泡,房間里亮得一片燦爛,令人感到處在一個極不真實的世界。
我想起一件往事,六年前,拍攝《編輯部的故事》時,余得利的扮演者侯耀華,因為晚上總是吃中午剩下的米飯,心里很不痛快,于是找到制片主任劉沙提意見,劉沙表示一定改正,立刻吩咐下去。第二天晚上,侯耀華如愿以償,吃上了新燜的米飯。沒想到侯耀華不但沒有感謝,反而更加氣憤。我對此非常不解,問他:侯哥,你給人家提了意見,人家馬上改正,您怎么還急了呢?侯哥對我說:如果我提了意見他們還是沒改,那說明他們確實有困難,做不到,我今天提了,明天就改了,說明什么?說明這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他們就是不愿意給你弄。你說我能不急嗎?侯耀華的這種認(rèn)識事物的思考角度令我受到很大啟發(fā),這種看似情理不通又在情理之中的思路,為我日后認(rèn)識生活提供了嶄新的角度。
《萬事如意》如期在1997年的春節(jié)播出了,平心而論,由于劇本的原因,戲很一般,但仰仗著盛名,收視率還算不低,相當(dāng)于過去存了一筆錢,這次取了利息。這部電視劇的意義在于,它開創(chuàng)了國內(nèi)賀歲片的先河,而它的始作俑者非鄭曉龍莫屬。
1997年的春天到了。從那時起,借著《萬事如意》吉利的片名,我拍電影的事情也開始有點兒萬事如意了。
摘自《我把青春獻給你》馮小剛著。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這篇影評有劇透Copyright ? 2020-2025 www.shangyouth.com [天龍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