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是由諾曼·杰威森執(zhí)導,Armyan Bernstein,Dan Gordon編劇,丹澤爾·華盛頓,維斯勒·夏農,黛博拉等明星主演的劇情,電影。
一個黑人毛頭小伙萊斯(維斯羅斯?雷恩?香農VicellousReonShannon飾)在舊書市無意中淘到了拳王“颶風”魯本?卡特(丹澤爾?華盛頓DenzelWashington飾)在獄中寫的自傳,并開始了對他的故事產生了興趣。魯本出生于貧寒家庭,幼年時嫉惡如仇,因此與當?shù)氐陌兹司旖Y怨。后來,他因為出色的身手,名震拳壇,綽號“颶風”。此后,他參加了越戰(zhàn)成為榮譽軍官,并在某舞會偶然結識了后來的妻子。當生活進入美滿軌道的時候,一次新澤西酒吧殺人案徹底毀掉了他美好希望。萊斯與魯本通信,了解到他蒙受不白之冤,便說服了朋友們,一起查找證據(jù),希望揭開真相,令他重獲自由,然而種族歧視的惡勢力卻在暗中百般刁難,意圖把颶風困死在牢房……
《颶風》別名:捍衛(wèi)正義,黑罪風云,黑色颶風,于1999-12-14上映,制片國家/地區(qū)為美國。時長共146分鐘,總集數(shù)1集,語言對白英語,最新狀態(tài)完結。該電影評分0.0分,評分人數(shù)13780人。
樸成雄,吳代煥,徐智蕙,黃世仁,吳達洙,黃世仁,Hwang,Se,In
《颶風》是Bob Dylan1976年專輯Desire中的一首歌曲,也是他在20世紀70年代為數(shù)不多的抗議歌曲之一;
《颶風》是一部電影的名字,1999年由丹澤爾·華盛頓主演。這部電影為華盛頓拿下了柏林銀熊和金球獎最佳演員;
《颶風》也是2019年BBC推出的一檔Podcast,13集共40小時;
這些都和一名美國和加拿大的一名中重量級拳擊手——Rubin Carter有關,“Hurricane”是他在拳擊界的名號。
他被誤判謀殺罪名,在獄中含冤19年之后被釋放。
颶風, 1999我們先從這部非常成功的傳記電影講起。
電影從Carter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開始——1966年,Carter和那晚為他開車的黑人朋友John Artist被指控在新澤西州帕特森的一家酒吧里犯下了一起三重謀殺罪。他和朋友被判罪行成立,終身監(jiān)禁。他在監(jiān)獄里呆了將近20年之后,隨后判決被扭轉了。
劇本采用了雙線并行,主線是Rubin Carter在1966年至1985年間的生活,他與三重謀殺罪名的斗爭,以及他如何應對近20年的不公正監(jiān)禁;接受教育,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Carter在獄中堅稱自己是無辜的。他用自己和不公平對抗。他在晚年的傳記《風暴之眼(The Eye of the Hurricane)》中寫道:“對一個苦行僧來說,是可以用思想控制的。肉體對疼痛、熱、冷、時間或饑餓一無所知,但心靈知道。當我們承受的能力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大的多的時候,思想就會把它的條件強加給身體?!彼讵z中堅持學習法律,為了替自己辯解,同時寫就了影響到Lesra Martin以及Bob Dylan的第一本自傳The Sixteenth Round。
他反抗條規(guī),因為不愿意穿囚服(他堅稱自己是無辜的,不愿意受到囚犯一樣的待遇),被關在見不到天日的“洞”中,仍不肯屈服。他打破規(guī)矩,例如留胡子,戴手表、戒指,穿自己的衣服。為了應對持續(xù)的饑餓,他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欲望,這意味著控制身體和精神——胃的饑餓感、頭痛,或者看到喜歡的食物的景象。同時,作為一個拳擊手,他也在狹小的牢房中堅持鍛煉身體。他像曼德拉一樣在獄中堅持著。
1974年末,Carter和Artist曾迎來短暫的曙光——當初案件的兩位關鍵證人分別撤回了他們的證詞,并透露他們說謊是為了從警察那里得到同情。兩年后,一盤警方對證人的審問磁帶浮出水面,《紐約時報》對此案進行了曝光,新澤西州最高法院以7比0的結果推翻了對Carter的判決,Carter和Artist被保釋,但只自由了6個月——他們在1976年秋天的第二次審判中再次被定罪,在此期間其中一位證人再次推翻了他的證詞。
Bob Dylan為他唱道:
To see him obviously framed
Couldn't help but make me feel ashamed to live in a land
Where justice is a game
電影的另一條故事線發(fā)生在Lesra Martin身上,他是一個美國黑人青年,來自布魯克林,父母酗酒,生活貧困。他十歲時就開始工作以幫助養(yǎng)家。盡管他仍在上學,但直到16歲都是半文盲狀態(tài)。在發(fā)現(xiàn)他的潛力后,一群加拿大企業(yè)家主動提出幫助他去加拿大。在被收養(yǎng)后,他接觸到了Carter在獄中寫就的自傳The Sixteenth Round。他開始給仍在獄中的Carter寫信,并前往監(jiān)獄探望Carter。探監(jiān)后,Martin說服了他的多倫多寄養(yǎng)家庭一起參與尋求Carter的公平釋放。
盡管Carter在1976年的重審中被判有罪,并因進一步的定罪而上訴失敗。但隨著Lesra Martin的加入,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案件不斷地抗議和支持。1985年,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再次受理了上訴,并裁定卡特的二審起訴犯了“嚴重違反憲法”的罪行,對他的定罪是基于種族主義,而不是事實。最初的起訴方一直不肯放棄,直到1988年2月,新澤西州的法官正式駁回了1966年對卡特和阿蒂斯的起訴,最終結束了這場長達22年的傳奇。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劇本非常迷人,獄中Carter對公平的堅持,以及監(jiān)獄外Lesra Martin作為一個黑人男孩自我的尋找與成長,呼應并行,最后到達一個公平得到承認的高潮。丹澤爾·華盛頓的表演也增加了Carter的個人魅力。
看完電影后,我在Google里打下了“The Hurricane”,摁下了搜索鍵,但發(fā)現(xiàn),如同新褲子唱的那樣,“你最喜歡的電影,其實他們都是在哄你”,生活總會欺騙你。
Based upon a true story在那些關于電影改編的報道中,有許多細節(jié)被電影忽視了。
Carter在被捕前的經(jīng)歷被電影描述為一個模范公民,一名拳擊手和民權倡導者。但事實是,Carter成年后曾因三起搶劫案而入獄四年,這些罪行后來因潛在的暴力行為而玷污了他的名聲,并破壞了他在這起謀殺案中的事業(yè)。
電影中他和前妻的愛情被美化了,在現(xiàn)實中雖然已婚,Carter也有過一段婚外情。此外,電影也未能覆蓋他出獄后的人生——在出獄后Carter與Lesra Martin的寄養(yǎng)家庭中的Lisa Peters結婚,但婚姻很短暫。在20世紀90年代初,他與當初幫助他爭取自由的多倫多地區(qū)公社分道揚鑣。
最為重要的是,為了塑造Carter因為種族歧視被誤判的形象,電影將抓住他的警探虛構成一個從14歲開始就長期跟蹤他,試圖讓他入罪的人。而事實是,調查Rubin Carter的偵探并不認識他,直到槍擊案的發(fā)生。
電影還淡化了在這入獄20年間Carter律師的作為,幾乎完全將Carter的出獄歸功于加拿大公社成員。同時它也輕描淡寫地略過了從不是主角,但也遭受了15年冤獄的John Artist的個人經(jīng)歷(這個當年只有19歲的男孩,只是因為在酒吧里遇見了Carter并正好為他開車回家,就被改變了一生。他曾被引誘做出指認Carter的證言以換取減刑,但被他拒絕了)。
雖然在電影的開頭,標注了:本故事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部分角色和情節(jié)純屬虛構。但《颶風》仍被宣傳為“一個無辜者20年來為正義而戰(zhàn)的勝利真實故事”。
恩,好吧。該死的票房宣傳。
Eye of the Hurricane于是,帶著想要知道Rubin Carter真實人生的想法,我又去讀了他發(fā)行于2011年的自傳Eye of the Hurricane: My Path from Darkness to Freedom,曼德拉為這本書作序。
在書里Carter寫道:“我們受到的法律越多,我們的自由就越少。我生活在父權法、美國的法律、種族隔離法、刑事司法法、軍事法和監(jiān)獄法的約束下,所以我從來沒有比奴隸更自由……不管你是誰,你都出生在世界的監(jiān)獄里,一個充滿沉睡的人的世界和機械法則的世界……從肉體的、隱喻的或普遍的睡眠監(jiān)獄中逃脫的唯一辦法就是醒來!”
“最阻礙我們認識到這一現(xiàn)實的不是我們對自己潛力的無知,而是對自己無知的無知。馬克·吐溫曾經(jīng)說過,“不知道的東西不會給你帶來麻煩。”這是你確定的事情,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認為”我們知道自己是誰,我們認為自己是有意識的,因為我們已經(jīng)被催眠,相信我們的幻覺是真實的?!?/p>
書不厚,三百多頁,前半本是他自己的監(jiān)獄心路歷程,后半本是他在出獄后創(chuàng)立的組織Association in Defence of the Wrongly Convicted的經(jīng)歷。行文很清醒,如果你曾經(jīng)和自己有過認真的對話,那你應該很容易贊同Carter人生晚年(他死于2014年)的觀點。他是一個對自己有深徹了解的人。這個人和早年的他有相似也有區(qū)隔。
Carter在回憶錄寫道自己小時候會受到父親的拳打腳踢,原因各異,無非是不遵守一些看似有無的規(guī)則。但老年的他說,“父親認為如果我不學會讓步,我將永遠無法生存下去。但他錯了,因為我活了下來,而且我從不妥協(xié)。但我怎么會恨一個試圖把我從毀滅中拯救出來的人呢?他在我身上看到了自己被壓抑的叛逆的自我嗎?黑手黨、警察、學校、監(jiān)獄——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都是他不知道如何改變的白人制度的一部分。我在無知中長大,以為我和他們都是平等的,但這個國家的法律和其他一切都不是這樣說的?!?/p>
他確實在種族隔離制度下成長,并被影響了一生。他發(fā)現(xiàn)了拳擊,也是拳擊發(fā)現(xiàn)了他。在古巴導彈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他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與一名古巴拳擊手搏斗,并迅速將其擊倒,那是國家的榮耀時刻。但是,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惡名也越來越大。比起路德金,他更欽佩Malcolm X(恩,《黑潮》也是丹澤爾·華盛頓主演)。暴力對他而言是信仰。
在1964年的采訪(A Match Made In the Jungle)中Carter曾經(jīng)提及暴力,那時他27歲,剛在拳擊界嶄露頭角。他說他不僅用拳頭回擊社會,也用刀和槍,他會用一切在他手中的武器回擊。當談到發(fā)生在剛過去的夏天Harlem的騷亂時(15歲的非洲裔美國人James Powell被白人警察中尉槍殺),他對朋友說:“讓我們拿起槍去那邊找那些警察吧?!?/p>
這些都被記載在報紙上,但你無法分清這些是真實的還是他虛構的。
如同他曾經(jīng)恫嚇其他白人記者,在自己小時候,將手槍放進口袋就如同白人將錢包放進口袋一樣簡單。他聲稱過自己幼年時期會和伙伴一同上街,無差別射擊行人。當然,這些空話并未得到驗證或法庭案底的支持。但是這些不辨真假的話語無疑讓Carter在警察和公眾面前留下了暴力、危險的印象。他們說即使是在黑白電視上看著他,看著他隱藏在拳擊手套后的一雙眼睛,也會嚇壞很多人。
“我不享受傷害或攻擊他人,除非他們惹我。那時我會享受其中。如果你敢惹我,我就殺了你(If you mess with me, I'm going to try to kill you.)。當我生氣時,我沒有任何原則,我不會善罷甘休,直到事情結束?!?/p>
入獄前他是一個以暴力為武器的拳擊手,而讓他入獄的罪名顯然是不合理的指控??赐觌娪?,自傳,Podcast,紀錄片,找了十幾篇正反都有的報道,但Rubin Carter的形象并沒有比電影里那個光輝人物更清晰。
這是對的。你沒有辦法從所有的敘述中拼湊出他的模樣,他全盛時期的拳擊戰(zhàn)績,20年的監(jiān)獄生涯,出獄后堅持為不公正的案件奔走……這些都是碎片,他生命的某一個片段。
然后我想起了他書中的最后一段:
在書的最后,他寫道:
“我在多倫多的一所高中剛剛結束對一群人的演講,一位年輕的女聽眾站起來問我,我希望我的人生能以什么方式被人銘記。我停頓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當我認真思考的時候,我意識到人們對我的印象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如何記住自己,這種自我記憶的行為將我從沉淪中拯救出來。
我是這樣回答她的問題的:我曾經(jīng)是一名職業(yè)拳擊手。我曾經(jīng)是一名戰(zhàn)士。在我的生命中有一段時間我是一個罪犯。我曾經(jīng)是一名監(jiān)獄律師。我曾經(jīng)是AIDWYC的執(zhí)行董事——一個黑天使。今天,我是Innocence International的首席執(zhí)行官。我曾是一名作家和法學博士。我經(jīng)歷過許多事情,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但如果讓我選擇一個墓志銘刻在我的墓碑上,它會簡單地寫著:‘He was just enough.’
他克服了世上壓在他身上的一切。他足夠堅強,不會放棄自己。他對自己的信心超過了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無論他的行為給他帶來了什么麻煩,他都有足夠的年齡來堅持自己的信念。他剛好能創(chuàng)造奇跡,能蘇醒過來,能逃出沉睡的世界,能在人間地獄中重獲人性。他已經(jīng)足夠了。
我年輕的朋友,你也是?!?/p>
Just enough.
A good story.
Just enough.
————————————————————————
原載于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開山怪(或搜索:Herringcat)
這篇影評有劇透Copyright ? 2020-2025 www.shangyouth.com [天龍影院]